人生,雖是苦樂參半,可是當「愛」別離,卻是苦不堪言。這是一部描述臺北慈濟醫院心蓮病房護理長陳美慧的故事。每年她都要送走超過 280 位病人,在濃烈不捨、遺憾的環境中,她發現死亡雖然無法閃躲,但可選擇如何面對。看到一個個生命在眼前掙扎、徘徊,美慧運用智慧來膚慰與陪伴,最後她不但陪伴自己的婆婆完成生前最大心願—回家,也化解了自己對父親的巨大遺憾。
美慧在心蓮病房工作超過十五年,一年平均要送走 280 位病人。曾經她自我懷疑,護理的訓練教她要把病人醫好、健康出院,為什麼她的病人卻一一走掉。後來她明白,生老病死是人生法則,沒有人能逃得過。而她所能做的,是把握每個因緣,去照顧、膚慰每個病人,甚至家屬的心。
當年負氣離家的大小姐,竟然將近 40 年有家歸不得,心中的糾結可想而知。就在生命走到盡頭之際,透過媳婦美慧的鼓勵、陪伴,終於圓了回家的夢。過程中,不但明白了媳婦的苦心,也願意放下過去的嫌隙,發自內心感謝。
身為職業軍人的世偉,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太太美慧和女兒佳蓉,面對母親的罹病,甚至不久人世,也顯得難以接受。不過在美慧積極的安排之下,終於協助母親圓了回家的夢,也讓世偉不再遺憾。
蔡先生是市場的魚販,原本收入不差,卻不幸罹患頭頸癌。一開始非常積極投入治療,但散盡家財後,仍不見起色。對於死亡更有著巨大的恐懼,在積極治療與放棄治療間更是左右徘徊,他把所有的憤怒都發洩在太太身上。就在不甘與痛苦的濃烈情緒中,他向美慧道出了「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心聲,令人不捨。
充滿兩難的蔡太太處境最為艱難,不捨先生生病,卻要承受巨大的金錢壓力和病人的暴躁脾氣。本來已決定放棄治療、轉到心蓮病房的蔡先生,臨時又心生反悔,但龐大的醫藥費已讓蔡太太走投無路,不知如何是好。
年紀輕輕、才剛結婚三個月的小楊竟然罹患胃癌,這讓媽媽百般不能接受,開始責怪媳婦「剋夫」。病榻上的小楊左右為難,一邊是養育之恩的媽媽,一邊是心愛的太太,自己又擔心時日不多,心中十分糾結。後來在美慧智慧的帶領下,向媽媽說出心中的感謝,也進而讓婆媳之間緩和下來。
當愛別離,是人生中多大的痛苦,在年紀輕輕的小倩身上最能感受。不只面對新婚丈夫小楊即將離逝,還得承受來自婆婆的巨大壓力。小倩的人生該何去何從?
對劇組來說,以護理長為主角的「愛別離」,無論是專業知識、肢體語言還是護理技巧都非常有難度。尤其女主角還是在每天都要面對生死的安寧病房工作,她所累積的臨床經驗與能力,非一般護理人員所能及。拍攝期間,劇組需要本尊大量親臨指導。一場病患大出血的戲,病容要怎麼畫、血要怎麼噴、護理長如何指揮若定,小護士怎麼尖叫,本尊都一一指導,尤其是病人走到最後一刻,美慧要用什麼語言安撫他,整個劇組透過本尊描述,重回那驚恐又安詳時刻。陳美慧說,戲劇把她拉回多年前的現場,生命如此無常,護理工作如此神聖,這樣的使命感讓她堅持到現在,也更透徹生命意義。
「愛別離」女主角陳雪甄,是台大畢業的高材生,到英法受過專業表演訓練,這是她擔任女主角的第一部長片,本人非常在意也加倍用心。開拍前,她透過紀錄片「餘生」認識了本尊,開拍前一個月,她到病房向護理長本人請益。陪著巡房,雪甄看到美慧與人應對的能耐;走進心蓮病房,她真正去碰觸垂死病人,雪甄觀察到,美慧總有一分自在,她大聲和家屬交談,和沒有意識的病人互動,她甚至和他們開玩笑。雪甄懂了,護理人員除提供照護外,如果還能帶來平靜、輕鬆的氣氛,對病人和家屬來說,都是一帖良藥。
拍攝時,只要有金鐘影后王琄在場,氣氛總是不太一樣,一開始大家有些許的拘謹,不知這位大前輩個性如何?但沒多久,所有人就被她不自覺的帶領。王琄表演內斂,表情和肢體細膩耐讀,她也會拉一起演對手戲的年輕演員,丟球、接球、再丟球,也會給導演很多建議,用自身能量將劇本做更多元的轉化,所有在場的人都像上了一堂紮實的戲劇課。這是一位前輩的風範,不吝嗇、沒架子,只希望每個人都能更好。
導演謝欣志一直在拍紀錄片,但人生總會遇上一些轉彎與瓶頸,有抽菸習慣的他參加七天的打坐之旅,讓他莫名對生命開始有不同體會。他想找好的題材來抒發,於是走進心蓮病房,認識了陳美慧。拍完紀錄片「餘生」後,一個將紀錄片轉變成戲劇的機會降臨。歷經超過半年的採訪,開拍前的忐忑、拍攝過程中的磨練、剪接反覆的斟酌與折磨,無非是希望能和觀眾做深層交流,期待「愛別離」能帶領大家思考不同的人生課題。
「愛別離」充滿生離死別,演員們必須調整好狀態,讓表演的成分降到最低,做自然的呈現。吳昆達,飾演一個手術後不能言語的暴躁病人,敬業的他每次到現場,不說笑也不和人攀談,而是把自己完整的浸在角色狀態裡。安靜的化妝、吃便當,一上戲,彷彿他就是那個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病人,在巨大的不捨與矛盾中掙扎,他的聲音與肢體震撼所有人。 劇中還有一個小孩,飾演女主角的女兒,戲份很重,幾乎貫穿全劇,是唯一一個不用悲傷的角色。才 10 歲的林沛穎,用她純真自然的模樣,征服所有人,只能說她是天生的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