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電視
~
新聞
節目
最新消息

開山門之憂


當平地的土地越來越少,很多業者,把開發腳步轉移到山區!山林蓋房問題,錯綜複雜,去年農委會修改「山坡地開發利用回饋金繳交辦法」,與舊版相比,新版本是依據實際蓋房子的面積計算,不只計算面積縮水,業者繳的錢也少了,環團擔憂,變相鼓勵開發。實際情況如何?開山門之憂,追蹤報導。

修法「為開發開方便之門」?

去年農委會修改「山坡地開發利用回饋金繳交辦法」,引發環保團體一片譁然。到底什麼是「山坡地開發利用回饋金」?為何引起爭議?其實就是國家的造林基金。當山坡地從事開發行為,林務局就委託縣市政府向業者收取一筆費用。我們先來了解,山坡地開發,避免危險,業者得先提出水土保持計畫,以往山坡地回饋金的收費面積就是依據水土保持計畫所涵蓋的面積計算,至於去年改的新版收費方式,則是依據實際蓋房子的面積計算,也就是說計算面積縮水了,業者繳的錢也少了,於是環團就批評根本是變相鼓勵開發。 這裡是基隆,房,都是依山而建,但平靜的山城,近來卻因一件事,投下波瀾。 爭議的源頭,是去年農委會修改"山坡地開發利用回饋金繳交辦法",往後在山坡地,無論是蓋房、還是工業使用,付出的代價,縮水不少。 林務局組長 李允中:「我們會先跟水土保持計畫,做一個脫鉤,然後第一個是不重複收取,第三個是我們希望是說以實際開發的面積,去進行計費的方式。」 何謂山坡地開發利用回饋金?那是當山坡地從事住宅、工業或農舍等開發行為,拿到建照後,繳的一筆費用,簡單說,就是山坡地因開發環境受到影響,業者必須付給國家的造林基金。 林務局組長 李允中:「民國85年賀伯颱風,在侵襲我們的中部地區在阿里山地區造成滿嚴重的一個災害,我們用獎勵的方式去鼓勵民眾去進行造林,但是造林必須要有經費的來源,我們說要我們收取一個山坡地開發利用回饋金。」 舊的山坡地回饋金是收取土地公告現值的6%到12%至於計算面積,以農舍為例,十公頃農地僅能蓋一公頃的農舍,但計費面積卻得涵蓋到十公頃,也就是建築外的土地都要算進去。此外,當建築需要擴建、改建,只要再提出水土保持計畫,同樣的錢就得再繳一次。 林務局組長 李允中:「所以你重新再提一個水土保持計畫,我們這邊又跟你再收一筆的回饋金,這些業者更不高興了,他說我們一條牛被你剝兩次皮。」 新版回饋金,只計算實際開發的建築基地面積,且同一個開發案,只收一次費用,後續增建,不再收費,這麼一來,開發商可以少繳許多錢,只是爭議,也隨之而來。 華梵大學營繕組長 程向榮:「那我今天的回饋金,明顯減少,那這個部分,對其它的開發行為,在我個人看法上若干程度是也有一些鼓勵的一個,一個意思在裡面。」 八年前,國道三號基隆七堵段發生山崩,儘管是國家工程,還是出了事,問題就出在順向坡。採訪過程中,我們發現這處正在蓋的開發案,拿資料套疊,恰好就位在順向坡上。 中央地調所科長 陳勉銘:「順向坡,那我這邊要說明的,順向坡不代表是災害,但是它是一個,很容易被影響到的特殊地形。」 中央地調所科長 陳勉:「當有開發行為,在趾部的地方進行開發,那他如果把坡腳挖掉,那就會如同像這樣子的狀況,那這塊可能就會有,底部沒有支撐。」 試想挖掉下方岩層,讓房子蓋在軟腳的坡地上,坍方的風險,當然會增加。依據地調所的圖資,黃色區塊,是全基隆市的地質敏感區,占了山坡地總體的17.5%,雖然不等於禁止開發,但開發卻要特別當心。 一邊是經濟、一邊是環境,如何抉擇?基隆市政府,前年才公告開徵山坡地回饋金,四十五年歷史的大武崙工業區,馬上碰到阻力。 大武崙工業區廠商協進會理事長 魏雅庵:「有個廠商,他要蓋個守衛室,他就要申請個建築執照,我蓋個守衛室頂多三坪,這樣工程費頂多十五萬,結果你要讓他繳了好幾百萬,他當然不願意啊。」 本身是基隆人,又從事石材業的魏雅庵就很有感。 大武崙工業區廠商協進會理事長 魏雅庵:「工業區喔,大家長期以來的觀念都是一個老舊,那現在,面臨現在的時代喔,工業區你沒有跟著轉型,你根本找不到新的、好的員工。」 位於山坡地,老工業區,需要換上新衣,才有重生可能,爭取之下,廠商總算能免繳回饋金,問題算是解套了,但視角拉到全國,國土安全影響更大,這樣的矛盾,又該如何解套?

山坡地建築「老丙建」住得安心嗎?

林肯大郡的悲劇是台灣史上山坡地災害沉重的一頁,28條性命的代價,讓政府單位趕緊修法,在建築技術規則增訂山坡地專章,由此很顯然,在山坡地蓋房確實不能小看安全問題。然而台灣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統計,全台有1046件大型住宅區是問題多多的「老丙建」。何謂老丙建,就是在1983年「山坡地開發建築管理辦法」出現之前的丙種建築用地,這些建案在建築技術要求、開發限制、消防都不受現今法規要求,也就意味著安全性是打上問號的。但為了低房價、享受樂活,還是有很多人把家買在山上,但有沒有想過這些山坡地的房子,到底安不安全? 台北小城社區居民 郭仁澤:「你們可以看到像這個花台跟樓梯,它這個、整個側面跟樓梯結構,是已經崩離了,這個部分如果你從下面看上來的話,它其實是已經變成斜的了。」 社區的長形公園,依著山勢建造,但無論高台、還是階梯,卻碎成一塊又一塊,想當初就是看上房價便宜,風景美,大家才一窩蜂,湧進這兒買房,哪料得到,現在會是這副破敗景象。 台北小城社區居民 郭仁澤:「你看這種鋼筋都已經外露的部分,就很明顯的,告訴我們說它其實有很嚴重的位移跟龜裂。」 年久失修的水泥牆,爛到鋼筋裸露,萬一小孩跑進來玩,豈不是很危險?無奈之下,只好用鋼條做臨時固定,防止坍塌,只是沒人曉得,這樣還能再撐多久。 這處新店的山坡地社區,台北小城,三十年前剛落成,一坪不到二十萬,就能在新北市擁有透天別墅。很多人,都跟郭仁澤一樣,跟著家人,從小在這長大,現在有公設卻不堪使用,因為這裡的建築規格,就是問題多多的"老丙建"。 華梵大學營繕組長 程向榮:「早期這一些包括建築法實施之前,它相關的這些要求都沒有,那水保沒有要求,消防也都沒有,對原則上這一些老的這些建案來講的話,這兩個當初應該都是沒有做的。」 老丙建,是指1983年「山坡地開發建築管理辦法」公布實施之前,的丙種建築用地,跟目前法規蓋的山坡住宅相比,老丙建不用申請山坡地開發許可,也無須施做水土保持設施,住家安全性打上問號。 新北市建照科長 蘇志民:「是,在林肯大郡之前,沒有這個限制之前。」 這些水保設施、建築規範不完善的老房,都是山坡地的未爆彈。台北小城社區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我家門前,真的有小河!民眾手機錄下,社區公設道路,竟然氾濫成河。居民說,他們查了資料,這條公設道路確實蓋在河道上,加上排水不良,當然淹大水。不過問問居民,為何不修好設施?因為老丙建年代,法規混亂,公設產權都在建商手上。 台北小城社區居民 郭仁澤:「因為三十年前,它就沒有規定說,公設要去做持分的動作,那建商他因為不需要持分,他就放在自己的名下。」 更有住戶想要改建老房,申請建照時,卻被要求依據法規,補做相關水保設施跟繳納山坡地回饋金,在大筆費用的壓力下,民眾乾脆讓房子越放越舊。 台北小城社區居民 林忠本:「他們都會收到一個公文,然後就會請他們要先去繳一筆這個補償金,那這樣不就變相說,那你如果今天是,照著法規走的,你必須要繳這個錢,那不就變相鼓勵他們說,是要直接違建。」 學者就說了,台灣空屋率明明這麼高,民眾卻不斷湧進山區,這是台灣高房價下的弔詭現象,既不符合居住正義,也危及國土的安全。買山坡房,最好要有心理準備,做好功課,不然最後吃虧倒楣的,還是自己。

山坡地解編 基隆建設等待蛻變....

礙於高房價,越來越多人選擇往台北市的衛星城市搬遷,基隆就是其一,在法規沒有與時俱進的情況下,基隆其實有很多土地,並非山坡地,卻難以變更用途,希望透過法規鬆綁,釋出更多平地,無論都市更新、還是私人蓋房,外界預期,都能為基隆帶來利多 基隆青年 葉雨涵:「我就說我要去,我今年一定要找工作,我不要再接案了,結果計畫就通過了。這些事情,我們來講覺得是有意義的啊,可是薪水就是完全是不符合我們的勞動比例這樣子。」 今年31歲,葉雨涵的專長是動畫,但是礙於產業結構,她只能住在基隆,往其它縣市接案餬口。 基隆年輕人,前仆後繼,前進台北當"北漂族",可相反的,越來越多外來客,到基隆投資買房, 代銷業者 李承安:「樓上有個大型的露臺這樣子,我們可以到外面去感受一下。」 確實,基隆仗著地利之便、到台北只要20分鐘,冒出一個又一個豪宅建案,但論規格、論價位,全是為台北客群量身打造。 儘管基隆境內有高達九成四,是法定山坡地,但依然擋不住這股房市熱潮,但山坡地開發畢竟限制多,於是幾年前,基隆市便喊出,解編「假」山坡地,換取更多平地,便於都市發展。 不動產業者 葉寶桐:「夜市,基隆的夜市,這裡是基隆的夜市,所以你可以看得到整個基隆的市容,全部都是鐵皮屋,影響市容非常大,對,那你如果能夠解編的話,是不是說以後有機會整個都更起來合作 那對於市容坦白講,才會有幫助一點點。」 從圖資來看,淡綠色的線條是山坡地的邊界,因為測量失準,邊界甚至畫到海上,基隆市政府重新調查後,從深綠色線往外推的範圍,都要解編成平地,地點多集中在田寮河、基隆港、中正區海岸線一帶,一共180公頃土地。 。假山坡地,驗明正身,無論是老屋改建、蓋房、還是都市更新,都不再受到山坡地水土保持的相關局限。 聲音來源林青海:「像這邊之前有一棟房子他們要蓋,他要繳1600多萬,回饋金。」 在山坡地蓋房,繳山坡地回饋金、蓋水保設施,這些項目都避免不了,解編後,問題自然解套,市政府更打算檢討都市規劃,集中火力,發展工商。 這個是大馬路旁邊,正門就是馬路,但往住家後門走,得先爬上一道長長的階梯。在房子裡爬山,這是外地人眼中的奇景,基隆人卻習以為常,平地與山,對基隆人只有一線之隔,更有說不完的美麗與哀愁。 基隆文史工作者 李正仁:「所以說山坡地不行嗎?基隆山坡地的建築,早期都是這樣,家門口會有一個很大的平台,這些平台然後前面的,前面一排的住戶,他房子不會擋住你的視線。」 基隆青年 林書豪:「我覺得基隆人,如果把山海這個視為一種困境,我覺得有點可惜,應該是說,生活在這邊,其實我發現離海很近、離山很近,這個生活條件其實是不一定每個地方都有,那我認為在山這個部分,我覺得他是一個很好的俯視點。」 基隆市,正走到一個蛻變的岔路口,一邊是工商導向的主流價值,一邊是環境的議題,決定這個城市的未來命運的,在於政府如何做到平衡與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