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電視
~
新聞
節目
最新消息

家暴防治法在台灣已經推動了二十年,挑戰台灣傳統的管教觀念,父母會習慣用適當的體罰管教小孩,但是如果體罰的頻率過高或是父母已經陷入情緒的發洩中,那就是管教失當。如何不讓小孩,在愛的名義下成為暴力的犧牲品?甚至發展出兩種極端的人格特質,一種是全然拷貝暴力模式;另一種則是發展出冷漠、疏離的人際關係,以保護自己。如何終止暴力,這是大家要共同找出的答案。

家暴會「遺傳」? 施虐者年輕化!

家暴不是愛,愛不是暴力。最近的家暴社會事件頻傳,雖然家暴並不是現在才有的事,但是根據衛福部的統計,不論是施暴者或是受暴者,都有年輕化的趨勢;以2015年到2016年的統計來看,受虐者當中每十位就有兩位是六歲以下的兒童,而且施虐者都是二十歲以下的年輕族群。善牧基金會就認為,這個現象跟家庭成員複雜、鄰里間的關懷變得薄弱,以及政府的兒少網不夠完善有高度關係。本周專題報導「愛的暴暴」,透過心理師、社工師等專家的觀察與建議,希望能讓社會各界更加了解,家暴不是家務事,而是會代代相傳、影響社會安全的重要議題。

當愛太沉重... 管教失控大「暴」走

在傳統上父母會習慣用適當的體罰管教小孩,但是如果體罰的頻率過高或是父母已經陷入情緒的發洩中,那就是管教失當。專家認為,不論是棒打出孝子或是帶有人格貶抑特質的語言暴力都應該避免,而且父母對這類的管教行為,都必須具有判斷意識,才不會讓小孩在愛的名義下成為暴力的犧牲品。 第一洗衣店員工 姆娜:「我的學歷只是到小學等級, 而且也是一位家庭婦女,所以我根本沒有任何工作的經驗,不過加入了瓦希德基金會之後,我的工作經驗也逐漸增加了。」 您好,您好,我把要洗的衣服送過來。 第一洗衣店員工 姆娜:「自從在「第一洗衣店」,工作了之後我們感到很輕鬆 平安 也享有福利,甚至跟不同的種族和宗教的人交朋友,我們都打成一片,為所有人包括在合作社的朋友,提供服務 ,所有的衣服都洗完了嗎對 。」 第一洗衣店員工 姆娜:「雖然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打成一片,我們並沒有欺負或斥責對方,反而像這樣關係很密切, 們也可以跟不是穆斯林的人, 建立友好關係 。」 第一洗衣店顧客:「自從認識了姆娜女士, 和「第一洗衣店」之後, 我更了解差異之間的寬容, 透過這個價值觀, 我們才能在自己的地區實現和平。」 第一洗衣店員工 姆娜:「 我非常高興能夠參加培訓, 這個培訓教導我們,要創造和平 防止衝突, 以及寬容其他宗教, 至我們的村莊, 被命名為「和平之村」 我實在很高興。」 瓦希德基金會代表 努爾郭麗薩:「 瓦希德基金會專注於, 賦予婦女的權力,我們婦女也能成為和平的代言人,是創造印尼和平的一分子, 我們可以像男人一樣進步,也不必依賴男人,可以自力更生, 並且獲得成就,讓印尼的婦女們感到自豪。」

給受虐者的忠顧 你不需要原諒傷害過你的人

對家暴事件中的受虐者來說,想要與施暴者和解並不容易。專家發現,許多受虐者往往會發展出兩種極端的人格特質,一種是全然拷貝暴力模式,找更弱小的人或動物來施暴;另一種則是自我退縮,發展出冷漠、疏離的人際關係,以保護自己。幸運一點的,如果在後續的人生中得到很多的關愛,就可以發展出比較健全的性格,也可以跟施暴者和解。不過,專家建議,和解並不容易,當事人千萬不要逼自己原諒對方,否則會適得其反。 這是一個關於和解、愛的故事。 家暴受害者 林資菁:「S我的爸爸就很像我在處理的個案一樣,真的,不喝酒,真的就是像小貓一隻,很乖,喝了酒才像老虎。有了婚姻之後,朋友的介紹讓他到舞廳去上班,久而久之,應酬啦、喝酒就這樣成性了。 家暴受害者 林資菁:「爸爸一喝完酒,會把我們挖起來,大家聽他嘮叨,聽他碎念,要我們做什麼都要配合。」 家暴受害者 林資菁:「我媽常跟我們講說,如果她當時不離開,她真的早晚會被我爸爸給打死的。」 變調的家,像壓力鍋…… 家暴受害者 林資菁:「兩歲的時候我媽媽就被爸爸給打跑了,我相信媽媽是愛爸爸的,她也放不下我們,我跟姊姊,所以她斷斷續續,有可能爸爸去求情之類的,她又回來了。這個同父異母的弟弟,是爸爸在酒廳認識的算是舞女,爸爸很愛她,我想爸爸在那邊應該是有找到自己的真愛,可能被家庭給絆住了,所以他回來一定會對媽媽有很多的怨懟。」 七歲,父母離婚,媽媽帶走姊姊;十八歲,弟弟驟逝,爸爸頓失最愛…… 家暴受害者 林資菁:「我弟弟是車禍往生,弟弟往生之後,爸爸還是又喝酒,半夜把我叫起來,那叫起來我就,我那時候也大了,十八歲,那我就吼他,他就要打我這樣子。那媽媽她一聽到這消息,她就立刻從外婆家趕到我所住的地方。」 家暴受害者 林資菁:「爸要打我的那時候,姊姊立刻抱住我,姊姊立刻護住我,然後不讓爸爸打,那爸爸覺得他氣不過,他竟然就到廚房,就拿刀,他就跟我媽說,說我們造反了,那就要殺我這樣子,我就趕快拉著我姊姊往外衝,拉著我姊姊我媽媽,我們三個就往外衝一直跑。」 心理師 許皓宜:「那個恨啊、那個記憶啊、不知所措的感覺,其實會把當事者弄得很亂,所以通常他們成長的過程當中,就沒有像一般的,沒有遭受暴力,或者平安健康長大的小孩,那麼樣的健全,所以這個就關乎他們進到學校以後,他們成年以後,有些人他們功能比較好,他可能工作不錯,他長得也不錯,他有很好的際遇,這個部分就它可能就逐漸被愛給消融了。」 家暴受害者 林資菁:「原生家庭沒有溫暖,但是我其他的朋友,有人都是我的貴人。」 林資菁進入社工系統,輔導家暴受害者,並推動器官捐贈,2015年代表台北慈濟醫院,獲頒優良社工獎。當暴力的父親孤苦無依,罹患癌症,她學習和解。 家暴受害者 林資菁:「跟他關係比較好,我覺得就是,當然自己後來也有接觸慈濟,也有從事社工工作,加上每次回台中,銘均都會,時間再怎麼趕,銘均都會拉著我,不然去看一下老爸,但是我覺得那種真的心中願意放下對他的怨懟,直到他快往生的那一剎那,我才全然放下。」 心理師 周志建:「當你受傷,內在很多憤怒,你不可能馬上寬恕,可是當你做不到寬恕,做不到原諒的時候,內在有個善良的你會攻擊自己,所以你受傷的情緒要先處理,要出來以後,然後慢慢地寬恕和理解,那是一個長期的事情。」 2018年,台灣家暴通報案件超過十三萬八千件,將近47%是婚姻暴力。還有許多隱藏在暗角的暴力受害者,噤默中…… 【求助請打110 113 勵馨基金會 善牧基金會】 採訪撰文:許斐莉 攝影剪接:余國維

家暴受害者 男性比例成長

家暴防治法在台灣已經推動了二十年,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衛福部的統計顯示,從2005年到2016年,短短十年間,台灣的家暴受害者男性比率,已經從17%成長到28%;有受害者就認為,性別議題必須在現今的家暴防護系統中突顯出來,將男性受害者的需求考量進去,才能讓家暴防護網產生真正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