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電視
~
新聞
節目
最新消息

病人自主權利法,在今年1月6號上路後,病人想預立醫囑,VR模式,可以提供更多思考的環節,奇美醫學中心醫療團隊自行拍攝,從病人主觀視角,體驗被推進加護病房、插管、電擊的經過,延伸人類感知,從插管到安寧居家照顧的不同急救歷程,體驗者「不希望在臨終前接受維生醫療」的比例,從體驗前的69%提升到77%。

醫師好幫手~智慧外科虛擬實境診間

VR科技漸漸走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所謂的VR,就是利用電腦技術模擬出一個立體、高擬真的3D空間,只要穿戴特殊顯示裝置後,會產生處在現實中一般的錯覺。現今,VR 有多面向的研究,不只用在遊戲,連醫療行為,也廣泛運用。像是三總,利用全新3D成像的VR技術,應用在腦部困難手術,減少併發症和風險。 而且手術前,醫師要為病患解釋,經常因為病灶牽扯到神經、骨骼等,不容易讓患者了解,如今,利用VR裝置虛擬實境,患者就可以「身歷其境」,清楚知道自己的病情,以及手術方式,這項虛擬技術,已經成為醫師的好幫手。 仔細聽著醫師解說病情,鍾先生20多歲,因為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 到三總神經外科求診,但對於身體哪個部位有病痛,還是有些模糊。 病患 鍾先生:「如果只是從影像上來看,或是從模型上來看,就是很難去體會說,醫生在講什麼,因為畢竟我不是醫療的專業,其實我這樣子看,其實會覺得很像天馬行空。」 鍾先生的問題,或許不少人都遇過,於是主治醫師,打破傳統改採科技問診。 戴上VR,鍾先生就像在玩人體拼圖, 從腦、頸椎、脊椎到骨盆的每一塊骨頭、複雜的血管和肌肉,看起來好逼真。 病患 鍾先生 :「如果我是用VR的那一種,影像來去看,我好像覺得我就在那個裡面。」 三總神經外科主任 湯其暾:「現在有了這個東西,不僅有了3D的架構,更能夠讓病人跟家屬,實際知道我的身體發生什麼事情,然後我的問題在哪裡,然後醫療團隊怎麼幫忙解決,我覺得相對對醫病關係的溝通上面,是進步還有加分的。」 這裡是亞洲第一個智慧外科虛擬實境診間,對病患來說, 醫師抽象的口頭描述,透過虛擬實境,就能一目瞭然。 不過,這套設備並不是人人通用。 三總神經外科主任 湯其暾:「原則上如果年紀太大或者是,我們講本來就有眩暈症的病人,可能戴上去,對他來講是一個負擔,那麼相對是取那種,相對理解程度,或者是比較年輕的族群,或家屬願意嘗試的,那這種效果都是滿好的 通常都是加分的。」 最顯著的地方,就是VR科技,可幫助外科醫師,更容易找到病灶位置。 2012年,湯其暾醫師留美歸國,在台灣推動虛擬醫療科技, 但一開始並不順利,甚在當年的外科醫學年會中,遭到資深醫師打槍, 怎麼能把電玩遊戲運用到醫療上。 隔年,2013年,三總引進3D立體影像系統,並用在脊椎微創手術。 戴著頭戴式顯示器,運用MR混合實境, 也就是虛擬場景和現實進行更高程度的結合, 醫師雙手操作著器械,透過多重螢幕切換及3D視覺,掌握著手術節奏。 就像汽車上的導航一樣,這套系統,好比執刀醫師的GPS, 可以算出到達手術位置還有多遠,以及該用多粗、多長的骨釘。 三總神經外科主任 湯其暾:「有良好的一個溝通,然後另外溝通完之後,還要做所謂的驗證,如果今天你要套到手術能用的話,基本上我們要做準確率地一個確認,這中間 我們也大概經過一兩年的磨合時間。」 除了脊椎手術,更難的腦部手術,也能執行。 6年多來,三總神經外科團隊,已經成功完成180例個案。 三總神外科主任 湯其暾:「東西要試了才會知道,我在想會堅持下去的理由,就是我相信它有它的可以肯定的結果,因為用到目前,我們可以用它來導航這些,我們都得到不錯的成績,包括在脊椎包括在腦部的手術,我們都得到不錯的成果。」 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傳統醫病關係徹底顛覆, 目前,有生技醫材公司,運用VR虛擬實境、MR混合實境, 以及3D成像技術,開發智慧醫療眼鏡,讓醫師開刀時, 好像有著透視眼一樣,視線不用再盯著電腦螢幕。 生技業行銷長 余元朗:「一個導航系統,比如說綠色代表是我們一個,電腦設好的安全點,安全的入導點,現在我們紅色,可以到我們這個點去做一個精準的手術。」 這套醫材由台灣自行研發,以脊椎手術來說, 因為脊椎非常接近大動脈、中樞神經,萬一下刀失誤, 後果不堪設想。採用智慧醫療眼鏡,不僅降低手術風險, 也減少術前,照X光、或電腦斷層的輻射暴露,更可以縮短手術時間。 生技業行銷長 余元朗:「我們可以分析,我們有數據去統計,我們在使用我們的設備,只要短短的十分鐘之內,我們可以結束這台手術,那如果說你在還沒有搭我們設備之前,可能需要花上20分鐘到30分鐘執行這個手術。」 智慧醫療眼鏡,已經在國內多家醫學中心進行測試。 生技業負責人 王民良:「新科技對現代的醫師來講,其實是他們迫切的需求,因為新科技可以幫助他,不只減少對自己的傷害,也可以減少對病人的傷害,這種事情何樂而不為,所以接受度來講,我們比較沒有問題。」 然而,這項醫材,還無法對軟組織,進行手術導覽和定位, 假如手術中,發生對位不精準情況,還是得要回歸傳統方法。 即便如此,但科技與醫療結合,讓單純的手術大變身, 更有了革命性的大突破。 文字撰稿:林國新 攝影剪輯:林文森

VR虛實整合 解剖教育航向新紀元

解剖這堂課,是每一位醫學生,認識人體奧祕的重要經歷,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在醫師養成端,台灣不少醫學系都採用VR虛擬實境進行教學,例如台北醫學大學,有全球規模最大的VR虛擬實境解剖學教室,學生戴上VR顯示器,馬上可以進入3D人體的虛擬實境畫面,甚至可以3百人同時上線學習,不必擔心大體老師來源不足的問題,使得解剖教育,進入科技新世代。

「VR 醫療」台灣跨域整合展實力

VR虛擬實境,越來越普及,在醫學教育方面,在學、或實習學生,能夠藉由VR克服心理障礙。然而,當前台灣,並非家家戶戶都擁有VR,還嗅不到真正的商機,所以,目前VR還是在學術單位比較普及,有人質疑,VR的熱度會退燒嗎?答案或許是否定的,因為不少醫療技術人員,甚至是安寧治療,都採用VR虛擬實境,還有工研院也在努力研發VR技術,試圖延伸人類感知,改變一些生活模式。 來自義守大學、和慈濟技術學院,兩位醫學影像暨放射科系學生,到大林慈濟醫院實習 已經半年多,即使是本科系,但對於實務操作,還是戰戰兢兢。 影像醫學科實習生 呂佳浚:「學校所學,跟現實有所落差,尤其醫療領域,操作的機器不只昂貴,還有輻射風險,影像拍得好不好,攸關能不能給醫師作出正確病灶判讀,只是……」 大林慈院放射師 陳世昇:「自己也當作實習生,放射師陳世昇,很清楚這種情況,為了讓實習生更快進入狀況,他特別設計一套3D虛擬實境影像,戴上VR頭盔,透過虛擬畫面、和空間的重新建構,不管哪個部位,都能自由選取反覆練習,為病人照X光。」 大林慈院放射師 陳世昇:「透過虛擬實境訓練,的確改變了醫學人才培養模式。」 工研院視訊編碼核心技術部經理 高榮揚:「只是,操作者依舊無法體驗真實病人的觸感、和重量感,因此觸覺上還待開發,才能快速地將人,帶到更加擬真的空間當中。位在新竹的工研院資通所,負責執行VR技術研究開發,但7、8年前著手這項前瞻計畫時,備受質疑。」 工研院視訊編碼核心技術部經理 高榮揚:「不久後,工研院開發出虛擬眼鏡,希望運用在遠距醫療,如果遇上緊急狀況,急診人員,能夠跟專業醫師即時連線,第一時間掌握病症,進行緊急治療,並且能隨時監督。然而,這套設備體積過大,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將它微小化。」 就像動漫人物柯南,所配戴的多功能眼鏡,結合虛擬和現實,變成擴增實境眼鏡,工研院的目標,就是要它真實地出現在我們生活中。此外,只要戴上眼鏡,還能體驗VR360即時直播,好比演唱會,使用者沒有延遲感接收到直播畫面,更有著置身搖滾區的臨場感。 工研院視訊編碼核心技術部經理 高榮揚:「虛擬實境沉浸式的效果,要走進民眾生活,醫療領域持續在嘗試。」 戴上VR眼鏡,從病人主觀視角,體驗被推進加護病房、插管、電擊的經過;甚至是面對家人的道別。這部影片,是奇美醫學中心醫療團隊自行拍攝,打破傳統推廣模式,民眾更能身歷其境,從插管到安寧居家照顧的不同急救歷程。 奇美醫院奇恩病房醫師 蔡孟修:「尤其,病人自主權利法,在今年1月6號上路後,如果病人想預立醫囑,這個模式,確實可以提供更多思考的環節。奇美醫院統計,2017年5月起,體驗者「不希望在臨終前接受維生醫療」的比例,從體驗前的69%提升到77%。」 奇美醫院奇恩病房醫師 蔡孟修:「虛擬實境,不是一個新興的觀念或技術,開發門檻下降後,激發出更多新的進步、與突破,醫療,只是其中一個項目而已。」 文字撰稿:林國新 攝影剪輯:林文森 林立一 李俊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