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電視
~
新聞
節目
最新消息

2008年五月二號緬甸受到熱帶氣旋納吉斯侵襲,造成當地十三萬人死亡,米倉一片汪洋。慈濟進入勘災,志工在緬甸進行短中長期援助計畫。從發送肥料福種、米撲滿、興建校舍、簡易教室,慈善關懷到如今孕育多位本土志工。2011年緬甸走向改革開放之路,成為亞洲亮眼的新興市場,米倉如何振興,重起風華,災後十年緬甸的轉變,慈濟穩穩紮根。

曾是富裕糧倉 納吉斯風災十年後的轉變

緬甸,二戰前曾是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國,直到今日仍維持世界前五名。但十年前的今天2008年5月2號,熱帶氣旋納吉斯挾帶豐沛雨量,順著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直撲緬甸,造成近十四萬人死亡。風災重創米倉,甚至一度引發世界糧食危機。台灣慈濟基金會在毫無邦交,軍政府政權中,由馬來西亞和泰國志工組成九人勘災團,從最初的一天效期准證到現在的永久准證,帶您來看,慈濟是如何突破困境,深耕緬甸。 緬甸仰光,華美的街道,萬塔之國,殖民時期的英式建築,特有的歐亞交融風情,流光溢彩中,這裡曾是二戰前東南亞最絢麗的城市,緬甸更曾是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國。 英國文豪喬治‧歐威爾在著作的"緬甸歲月"裡曾描述,每年二到五月,炙烈的陽光就像憤怒的上帝,緊接驟然而來的季風向西襲捲,先是陣陣狂風,接著是下個不停的暴雨,讓一切都浸在水中。 八十年後,2008年同樣五月,熱帶氣旋納吉斯,將近四公尺的巨浪,讓伊洛瓦底江三角洲,這豐盈的米倉,沉入水裡。 美國時代週刊、英國經濟學人當期皆以緬甸風災為標題,書寫緬甸的痛苦。軍政府強勢姿態不開放外界救援,眼看死亡人數攀升近十多萬人。時隔一周五月八號第一批聯合國物資才獲准入境,當世界各國媒體和救援單位還不得其門而入時,五月十號第一批獲准進入的非政府組織勘災隊是無邦交的台灣NGO-慈濟基金會。 馬來西亞、泰國慈濟志工組成九人勘災小組的這句知道,就此成為起點,開啟慈濟在緬甸的歲月。 十年來慈濟在此生根,見證緬甸從軍政府變成民主國家,不能遺忘,得找回的是,十年前從封閉軍政府手中,核發給慈濟的第一張准證。 慈濟志工林銘慶:「要救災,卻碰上了保守的軍政府,曾有多位志工因為准證問題被請到警察局。開啟善門,篳路藍縷,阻礙重重,但走過必留下痕跡,最終從效期一天、一個月、到永久准證。」 當風災逐漸平息,許多NGO組織開始撤離緬甸,慈濟基金會確展開後續援助計畫。 慈濟志工林銘慶:「起了頭就沒有盡頭,從無到有,慈濟志工輕輕踩穩穩站,十年光景從零開始,如今累積近四百位本土志工,一千多名慈濟會員,納吉斯風災吹來了慈濟種子遍布緬甸、發芽、生了根。」 採訪撰稿趙培廷 攝影剪輯林道鳴

時光荏苒故人依舊 重返緬甸穀倉

納吉斯災後,由馬來西亞、泰國組成的第一批九人勘災團,進入緬甸仰光,想方設法深入災區勘災,五天後,終於突破重重困難,在仰光郊區的鳥東賓和南德功,兩間寺廟發放物資。十年過去了,協助慈濟發放的法師和村長們,仍念念不忘當時的情景。 以前一起共度難關的朋友,現在又快要到雨季了,雨季快要到了的時候,看到老朋友,感覺就像回到當年一樣。 馬來西亞志工 張濟玄:「2008年納吉斯風災的時候,這個地點,就是我們其中第一團來到的時候,其中一個發放地點,現在我們到寺廟裡面。」 來時一樣的路,風災折損的樹,十年長成,今已成林濃郁深綠,流動的歲月裡,記憶如新。 馬來西亞志工 張濟玄:「所有的村民集合在這裡,然後我們就做集體的分享,讓大家了解慈濟從哪裡來。」 十年不見都好嗎?風災帶來的災難,帶來的人,刻畫太深,留在腦子裡清晰如豔陽,當年瘦弱的法師,如今兩鬢多了白。 鳥東賓寺廟住持 烏林伽達亞:「納吉斯風災發生才十多天,你們慈濟就來到這邊發放。」 馬來西亞志工 張濟玄:「我們又回來這裡發放文具和稻種,所以這位村長當時看到我們穿這件衣服,他就很高興的,拿著我們當時在這裡發放的照片給我們看。」 馬來西亞志工 張濟玄:「對阿,知道師父有辦法幫我們請人家,幫我們找他出來嗎?」 找得到人嗎?身體硬朗嗎?等待讓人忐忑,但我們看到了熟悉的臉。 馬來西亞志工張濟玄 與 烏欽貌溫:「你好你好啊,烏欽貌溫,這是相片裡的那個人,你還好嗎?還認得我們嗎?(認得的。)他不知道他的的照片有沒有收起來,他們在找你,慈濟的照片還有在嗎?(有的,有在的。)」 記憶攤洩在眼前,納吉斯風災帶來了殘酷,卻讓人更堅強。 前鳥東賓村長 烏欽貌溫:「我想都沒有想到十年了,還會來看我們,還回到我們的村子裡,納吉斯的(慈濟)團隊到了和尚廟,我就衝過去。」 鳥東賓村居民 烏昂繆:「以前一起共度難關的朋友,現在又快要到了雨季了,雨季快要到了的時候,看到濟玄,感覺就像回到當年一樣。」 馬來西亞志工 張濟玄:「當時就是他帶我們來的,他的因緣我們才能來這個村,然後今天再走這個村,我們看到馬路、屋子完全是不一樣了。」 風災發放的照片成了珍藏,豔陽高照的旱季,熱熱的風迎來熱情的人,五月對彼此來說多麼特別。 馬來西亞志工 張濟玄:「這是我們2008年,第一團來到仰光的時候,我們把物資送到這裡來的時候,哪裡知道,這裡周圍站滿了人潮。」 準備物資時,發現原本三百多戶暴增到1879戶,慈濟第一梯勘災團突破困難,不僅是人數,還有瞬息萬變的天。 傾盆大雨是發放時的風暴,你們可別打溼身體,慈濟志工頂起了塑膠布這一幕,當年提供場地的法師歷歷在目。 南德功寺院 阿新阿德巴(Dr.Ar Tha Ba):「法師這裡有好多人喔,大家都在合十,哇,真的好多好多熟悉的人)。(慈濟)我這一生都忘不了的,當時村長不允許發放,村民卻都配合,很感動,當時大家都聽我們的,順利完成發放。 志工九人完成了一千八百多戶發放,是一項歷史紀錄。同樣的季節裡,時光荏苒,故人依舊,慈濟在緬甸土地上,發出稻種,給了糧食,給了希望,成就重生翻轉的力量。 採訪撰稿 趙培廷 攝影剪輯 林道鳴

日存一把米 烏閔壽的故事

再見緬甸穀倉,今天來看,十年前當地開始有了"日存一把米",這是指在煮飯前先抓出一把米,捐出去助人。 第一位開始做這項活動的是他,農民"烏閔壽",他的帶頭讓當地農民跟著效法。 十年過去,現在的"烏閔壽"雖然中風生病,還歷經妻子過世,但仍不改初衷,日日存米助人。 緬甸的朝陽,是一日來最柔和的光,吹來的南風,讓河面起了波瀾交會成光影,順著河道迴流,我們得去找最初的那一把米。 馬來西亞志工張濟玄:「十年前慈濟因為納吉斯風災,到緬甸發送稻種協助復耕,原本從仰光到礁旦鎮烏櫻村,陸路轉水路再走路,約莫三個鐘頭吧,道路開通縮減近二分之一的行程。從河口沿著開發後的黃土公路,這一帶稻米剛收割,旱季沙塵吹上了臉,沿途草葉搖曳,終於抵達目的地。」 馬來西亞志工張濟玄:「突來的訪客,驚喜的久別重逢!日存一把米的烏閔壽呢?他,還好嗎?」 中風了!讓初見面的歡喜、倏忽沉靜,原以為歲月靜好,人卻無常。 村子裡醫療資訊不多,吃什麼藥常常搞不清楚,也沒得問,調整了藥方,叮嚀囑咐。時序近午,快吃飯時,烏閔壽才說照片裡的太太已成回憶,四年多前生病、走了。 以前是太太每餐飯前,幫忙存米。2008年烏閔壽在領取稻種時,聽聞了慈濟源起於竹筒歲月,靠著主婦們日存五毛買菜錢,累積行善助人。 當時他窮得只剩下米! 這件事卻放心裡,十年來經歷體弱病苦、生離死別,這一把米,從沒停。 想存米布施就得吃飯,這竟也成了他在人生最難熬、最食不下嚥時,幫助他恢復的力量。 看到老朋友,烏閔壽的身心似乎輕盈了,嘴角有了笑,走到最初相識的地方,站在河口眺望遠方,納吉斯風災帶我們認識了他,此時豔陽折光閃耀河面,絢麗的讓人睜不開眼,如同烏閔壽一把米,透過口耳相傳形成了緬甸米撲滿,從不在意酬謝與回報,這分樸拙而堅定的信念,璀璨耀眼。 採訪撰寫 趙培廷 攝影剪輯 林道鳴

再見緬甸穀倉~一粒米 一碗粥

納吉斯風災後,慈濟在緬旬展開援助計畫。發放稻種時認識了當地的農民「烏善丁」,他號召全村四百多人,響應米撲滿,幫助貧困的家庭。 緬甸最高瑞摩多寶塔熠熠生輝,在14到16世紀時,勃固曾是全國的佛教信仰中心。清晨五點,鳥聲清脆,仍月光瀉地,這裡是距離仰光以北三個多小時車程的勃固市薩樂滾村,村子裡許多人都還睡著,這戶燈火通明。 出了家門,含蓄的走在土石路上,窸窸窣窣的碎石聲,搭配著遠方車輛呼嘯,穿過對街,約好的車,差不多到了。 車輛快速行駛晃動之間,鐵片碰撞聲催促著向前。但這邊紅紅炭火得慢工細活。 同時間炭火烘蛋,一落落加起來將近六百五十顆,依人民所得,蛋在緬甸算高價,是窮人家的補品,白鐵鍋分批烘熟,小心呵護,這工得耐心磨,全程靠他一個人做。 一個回神,陽光灑落,周邊景物從灰暗越來越清晰。每周一天他們都得這麼做,細部分工,集合煮粥。 這邊控制火侯,對面備食材,住在附近十多人陸續來。 氣溫升高,粥也滾燙,小心翼翼送上車,這兩大桶粥是將近千人的午餐,十多位人力,餵千人的口,趕時間送粥。 慈濟志工 慮思:「台灣證嚴法師,比如說那邊有兩百位法師做香積飯,我們這邊出力來送粥。」 勃固市立醫院在緬甸屬大型醫療院所,醫師和護理人員近五百人,收容約八百多名患者,但病床只有五百張。有些一人病,全家到,空間緊張,再加上經濟拮据,熱粥往往供不應求。 慈濟志工 慮思:「今天我們發粥滿一年,還特地帶了麵包過來。」 護理長 多諾蘇姆:「我有跟大家說這個粥很好,這粥對病患的健康很好。」 不僅病患愛吃,講究健康的醫護人員接受度更高,緬甸由於氣候炎熱,口味吃得重,對住院的患者來說,發送熱粥一舉兩得,能減少經濟和身體負擔。 慈濟志工 慮思:「有吃過嗎?這是台灣證嚴法師和他的弟子,他們親自種的稻穀,在急難的時候可以及時捐贈,這是他們創造的,這是從台灣機場寄過來給我們的,半小時成飯。好吃嗎?喜歡嗎?證嚴法師希望大家健健康康,你們也要祝福證嚴法師喔。(幫我吹。)」 可急了!快點幫我吹涼,孩子的反應最直接,發粥走進病房,走進心房。 勃固市立醫院 院長 烏彥乃矛:「慈濟這個團體不會給任何人困難,志工們自己來自己做自己送給病患,所以我們也感到歡喜,我們也想要持續保持下去。」 慈濟志工 慮靜:「甘願做歡喜受,就是這句話的因緣,讓我能夠持續做這件事。」 三位本土志工帶領,搭配社區民眾,承擔起醫院上千人的一碗粥。仰光岱枝鎮瑞納滾村的烏善丁,一人帶領四百多人,戶戶一把米,全村亮起來。 瑞納滾村農民 烏善丁:「這孔可以連結兩個燈,不能插四個電嗎? (不能。) 插四個會爆掉。」 瑞納滾村民 多溫:「現在有了這個燈就很方便了。」 瑞納滾村小朋友 內基吳:「這個燈很方便,這個蠟燭很暗,很難背書。」 慈濟發放稻種,啟發農民日存一把米,送上的太陽能板,打亮村裡。 列為低收入國的緬甸人民,年均所得約三萬台幣,但英國慈善援助基金會調查,緬甸連續四年蟬聯全球最慷慨國家第一,純真本質、佛教薰陶,窮困限制不了行善,貧窮線上的瑞納滾村民,就是最好證明。 採訪撰稿 趙培廷 攝影剪輯 林道鳴

燙熨鈔票的人 一張張平整放齊的心意

慈濟竹筒歲月日存五毛錢的故事,讓緬甸老農烏緬誒一家人重視效法,烏緬誒是在2010年收到慈濟福種時,聽聞慈濟緣起於家庭主婦日存買菜錢,他開始模仿日存緬幣五十元。由於緬甸雨季潮溼,擔心鈔票發霉,夫妻倆輪流用熨斗,整燙紙鈔除溼,將善款視為珍寶。 「我是仰光市,丹茵鎮,四秉滾村,農民烏緬誒(Umya Aye),我今年六十五歲了,我六十歲前都務農,從我祖先起就是務農,六十歲以後就退休了傳承給兒女,現在我跟一個孩子一起住。」 農民 烏緬誒:「我趕著過來!我趕著來!你怎麼來。」 慈濟志工 烏丁屯:「慈濟會所打電話來,說會有客人來,他們的車出來了,我在村口等。你在村口等他們的車,你們好啊。」 若沒人引路,這條田埂的野路,誰會轉進來,天空萬里湛藍,眼前廣闊的田野風景,讓人忘卻沙土塵埃,只有快活活把人蒸熟的氣溫,提醒催促著。 農民 烏緬誒:「慈濟是三十位主婦存錢開始的。」 眼前的兩位農民,談論的共通話題,不在農作,連結他們的是遠在兩千多公里外的台灣,曝曬半小時的田埂路,腳底早發燙了,定神一看,眼前烏緬誒,田中央的家,景緻如畫。 多金忒:「村里很多事他都參與,家裡的事也是要靠他,家裡沒他不行。」 從仰光市區到烏緬誒的家,行程約莫兩個小時,從繁華擁擠的柏油路落入平靜崎嶇的黃石路,緬甸從軍政府轉向民主,沒改變的仍是城鄉差距,沒水沒電生活文明在這裡似乎看不見,但心靈的文明,悲憫的能力卻顯而易見。 農民 烏緬誒:「這紅包給我上了一堂課,證嚴上人這麼隆重的給到我手裡我很珍惜。」 農民 烏緬誒:「我2010年參加發放福種愛灑會上聽說的,我覺得很有意義,他們三十幾位家庭主婦困難中都存款了,慈濟竹筒歲月的故事,啟發了我的善心,他們以前都是用(台灣)存五毛,都是用竹筒,現在我們這麼方便,還給我們塑膠桶(米撲滿),我們這麼方便當然要存。」 轉身從櫃子裡小心翼翼地拿出了鑲邊的藍盒子,手掌寬正好是緬幣五十塊鈔票的大小。 農民 烏緬誒:「這樣燙熨後、鈔票會平整。我從今年一月一號開始存的。我只要有五十塊、我先放在盒子裡、再每天拿一張存到米撲滿裡。」 緬甸的雨季悶熱潮溼,放在不透氣的塑膠撲滿很快發霉,加上五十塊鈔票其實不常有的,烏緬誒先收集,每天再取一張投撲滿,一般人覺得麻煩了些!卻是他牢牢定住的信念。 農民 烏緬誒:「自己每天行的善,當還沒交到他人手中,為了不讓它損壞,好好珍惜是自己的責任。」 看到自己的出現在螢幕裡,那是他無法思索觸及的世界。 農民 烏緬誒:「因為證嚴上人的慈悲,所以大家才能這樣用心地做,自己也感到很歡喜。」 多金忒:「我覺得五十塊太少了,今年我要努力存一百,但是我還沒有能力,今年我還是繼續存五十,希望來年存一百元,要我沒死,我就會存下去。」 就算收成差日子再不好過,也未從撲滿裡取得分毫,那些都是動不得的錢啊~農民的世界裡只知道,汗水流過眼、滲入土壤、能豐收,能付出、自給自足,就是幸福。 趙培廷 林道鳴 採訪報導

課輔班鋪平求學路 孩子們開懷奔馳

納吉斯風災後,慈濟深耕緬甸,協助農村孩童上學,還開辦課輔班,教導課業和靜思語。四月正逢緬甸過年,慈濟志工除了課輔外,還深入農村發送新年禮籃。其中十歲的徊赤和中風的外婆相依為命,他平日得上學,還張羅外婆的生活起居。縱使每次都要走近二十分鐘路程到慈濟課輔班,但他說那是他每周最快樂的時光。 伊洛瓦底江水肥沃了土地,綠色稻田綿延不盡,聞到風裡有青草的清香甜美,橫過田是條細細的泥路,車過不去,只能徒步,那是通往徊赤家的路。 像蒸籠一樣的四十度高溫,徊赤頂著烈陽,在上完慈濟開辦的靜思語課後,得走二十分鐘路程回家,這路上坑坑巴巴,他三步併兩步沒停下過,因為有人等著他。 外婆是徊赤唯一的親人,媽媽不在了,爸爸失蹤,養大他的外婆中風,熱帶氣旋納吉斯登陸那年出生,挺過了風災,卻抵擋不了人生的挑戰,十歲的他被迫成熟。 外婆原本靠賣豆子養孫,中風後沒了收入,慈濟沒接觸前,祖孫倆三餐靠鄰居接濟,村民間縱使願意分享,但這村大家普遍不好過,難免餓肚子。 徊赤的名字,緬文的意思是大家都圍繞著愛他,事與願違,每天放學回來都怕外婆不等他了,病苦、老死侵襲著這個十歲的小男孩,如果真的沒了外婆,剩下一個人,該怎麼辦? 問他父母的照片呢?沒有,一張也沒有。 整個房子裡簡單到只剩下單一顏色,最有色彩、最耀眼的是裱框的獎狀。 獎狀在這些窮困家庭裡,總是醒目,孩子能擁有求學的機會,特別珍惜吧!重視教育的外婆餓肚子也讓徊赤念書,但這戶,兩個孩子在慈濟協助下復學。 自己和孩子留守鄉下,先生在城市裡打工,但收入太差。踩在竹片上,力量太重就聽到碎裂聲響,動作大點,寸寸震動,雨季若來,風雨飄搖,簡陋的屋裡,在收到慈濟新年禮時,母子三人露出了笑。 留一口飯,留一把米,日子苦更具同理心,知足也慷慨,貧窮沒限制了善與愛,盡管簞瓢屢空,仍貧中布施,人窮,環境窮,心不窮。 趙培廷 林道鳴 採訪報導

禪修中心收容貧苦 人醫義診救拔病痛

慈濟在緬甸除了幫助農民,照顧貧苦、也救病。2008年納吉斯風災後,緬甸志工資助病患就醫,人醫會協助白內障手術超過六千例,讓許多人因此重見光明。同時固定下鄉義診,從今年起前往緬甸丹茵鎮自然禪修中心,這裡猶如印度垂死之家,收容一萬五千人,許多人貧病交迫。人醫會每個月定期義診,協助照護。 十三年前的今天是台北慈濟醫院啟用日,當時志工們大動員,包辦圍牆與景觀等建設,今年四月底開始,志工們與醫護人員再度動員重鋪連鎖磚,證嚴上人在今天(8號)志工早會開示,看到慈濟人,從年輕中年一直到現在,雖然年紀大,但那一念心沒變動,發揮生命的價值。 慈濟志工 黎逢時:「車輛進出頻繁,有重車要出入,所以把一些連鎖磚已經很老舊了,所以我(們)再重新把它整理,全院區重新整理一次。」 台北慈濟醫院護理師 吳定亞:「我每天都會經過,那我每天踩的路,今天可以自己來付出一些東西,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 台北慈濟醫院院長 趙有誠:「我們這些開腦的醫生,開眼睛的 開心臟的醫師,他們知道有這個機會參與,他們非常地關心,那我們的護理師也是,平常膚慰病人,我看到他們細心刷洗每一個連鎖磚,就是膚慰病人一樣。」 證嚴上人開示:「院長也說,參與才知道過程很辛苦。是啊,鋪磚很辛苦,何況起造的,這樣一鏟一瓦都是很辛苦。他們說連鎖磚,我說連鎖愛。十多年前醫院要啟用前,就是一塊一塊地連鎖起來,這每一天這麼多人。」 慈濟志工 張榮松:「進來慈濟也是讓我找到一個定位,來協助整個,讓我們醫院能夠很順利地,能夠完成。」 慈濟志工 吳福川:「以慈院為家,這個家本來就是,應該平常就是要,要好好顧好的。所以說不管有什麼事情,大大小小,我們只是盡本分。」 證嚴上人開示:「想到那時候,參與幫忙,成就土地完成,還在腦海中。工程一開始,可知道,多少多少的,慈誠菩薩承擔工程,不管會扛重的,或者是做細膩的等等,人人都會喔。人人的投入,從低頭挖地基,一直到了,抬頭十幾層樓。」 慈濟志工 陳錦花:「越做越感恩上人,有這個工作讓我們做,感覺上,平常健康,看起來比較老,但精神上還是,好像還是年輕的。」 慈濟志工 徐劉桂華:「要一直做下去,做到身體不可以。跟病患結好緣,像我們一個微笑他們會感到,好像痛苦會減輕,那我們就很願意這樣服務。」 證嚴上人開示:「人間的菩薩,剛剛我說過,人人不就是菩薩嗎?那樣的,捨出你們的時間,捨出你們的體力,捨出你們的有形的錢財等等。這都是盡形壽獻身命,共造起來,天天分秒無不都在發揮救人,守護生命的一個志業。」